10 個管理/諮詢顧問最常被問的問題(上)

林雨弘 Y.H. Lin
10 min readMay 28, 2020

--

記得剛到海外求學時,同班有個委內瑞拉裔、愛丁堡大學 1st class 畢業 (基本上就是台灣常講的卷哥卷姐拉) 的資優生同學就信誓旦旦的說,畢業後要到「management consulting firm」工作!那時候剛踏出台灣環境沒多久的我一臉矇逼的看著他...「殺洨?」、「是要諮詢什麼?」、「問感情問事業還是問肚子裡的小孩男生還女生?」

他跟我解釋了半天,涵蓋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琳瑯滿目、我看像綠豆糕、你看像棋盤格的各種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工作內容後,我才先把我的下巴捧回來,慢慢地回過神來,了解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好玩的工作!

本篇就是要來回答 10 個我最常被問有關管理顧問的問題!

既然是我的第一篇文章,先說一下我自己。

我目前是在 Frost & Sullivan 任職顧問,2018 年初回台灣之後流浪了半年,在同年年中加入了Frost & Sullivan,成為 Frost & Sullivan 第一個常駐台灣的顧問。

下面就開始回答常常會被問的問題!

問題一:我聽說半夜下班清晨上班是常態,顧問真的有那麼操嗎?

首先,很操,但也可以很不操,要看你個人做事的方法、遇到的 Team Leader (TL) 或 Project Manager (PM)、客戶的類型等等因素。

做事情的方法真的會決定顧問的工時!有些人喜歡土法煉鋼,什麼事情都要用暴力解法,遇到障礙不懂、不會或不知道要轉彎,這種人到了顧問公司,在任務快速變化、多工處理多個案子、和數個不同團隊同時工作時,就會遇到很大的挑戰,常常會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消化手上的事情,甚至是做白工。

之前有個團隊的專案需要處理客戶萬年累積下來的銷售資料,放在 Excel 表中大概是幾十萬行,因為陳年沒有正確的梳理資料,行與行、列與列之間非常雜亂,最後放在 Excel 裡面是沒有辦法利用簡單的 Pivot Table 去做分析的,想當然無法放到其他工具上去利用。當時候該專案的 PM 跑來跟我說,他們團隊幾個剛加入的成員都束手無策,認為只有花個幾天暴力整理整個檔案,然後問我有沒有辦法快速的整理這個檔案,然後進行分析。我請他先把檔案寄給我,看完後確實是一個值得挑戰的對手!後來我透過運用不同的工具以及方法,在三個小時後成功將這個檔案整理成可以簡單進行分析的格式。然後我跟他拿了三天的 Billable Hours 後我就跑去喝咖啡了 ☕️

執行任務的關鍵是高效率,高效率的根本是用對的方法做對事。

問題二:顧問的薪水聽說超高,到底有多高?

我必須很公平的說,以畢業生來說,底薪 (月薪) 的部分確實會比大多數其他行業高一些,至於年薪還是要看你的公司和獎金 (bonus) 條件等等而定。

之前我和我的幾個實習生進行過顧問產業在台灣薪資狀況的調查,以畢業生來說,各家顧問公司的月薪大約落在 4-12 萬之間,差別非常的大,但大多數的公司月薪都落在 5-8 萬之間。

強調畢業生的原因是因為,顧問公司在雇用有產業經驗的人的時候,通常較難有一個固定的價碼,而且也要依據他被雇用進來之後可以產生的價值來衡量。但我想除了一些階級職等分明的公司可能有相對固定的薪資範圍外,這個在各個行業應該都是差不多的。

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公司會有不同的薪資計算方法,例如簽約獎金 (Signing bonus) 就不一定每間公司都有,這部分通常會落在 2-6 個月的薪水不等。另外,顧問公司的年終獎金通常都不高,很難像科技公司拿個十幾二十個月的獎金,這也是為什麼底薪通常會較其他行業高。

月薪平均來說確實相較其他行業高,而各家公司間有不小的差距。

問題三:每間顧問公司都神神秘秘的,顧問的工作內容到底是什麼?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諮詢/顧問公司,顧名思義,就是讓客戶雇來問問題的公司,讓人家請去解決問題的公司。一般來說,企業或是各類組織有的問題百百種,顧問常常也需要練就一身絕學來應對各式各樣的問題及挑戰,所以也很難一句話概括顧問的工作內容,因為每個人所走的領域以及遇到的專案內容可能差距甚遠,工作的內容自然而然會有相當大的差異。

例如,我有個瑞士 Cognizant 顧問朋友,他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周遊歐洲列國,幫客戶進行各地辦公室的資產清點及列管的案件,所以他的工作內容可能就會包含和客戶方的各個辦公室的員工安排時間進行資產清點,然後最後再規劃一套方法去進行管理;另外一位在英國 EY 的朋友則主要是做財務預測規劃等;而我個人則是接觸到較多企業發展相關的專案,內容就會是市場預測、新技術應用、Merger & Acquisition 和 Due Diligence 等等的內容。

上面三個例子可以看出來,每位顧問的工作內容其實都大不相同,但彼此之間的共通點就是「解決客戶的問題」。我常常開玩笑,其實顧問就是比較貴的人力派遣公司,客戶把需求跟錢丟過來,公司就出人去幫你處理,非常容易理解 😆

除此之外,顧問到了一家企業,有時候並非是解決眼下客戶提出的問題,而是要替客戶解決問題 A 以解決問題 B。簡單的例子有,客戶希望可以針對採購進行優化請了顧問來研究分析採購策略、流程、廠商等等,而實際上,這可能是客戶為了將一個跟公司某大股東或是高階採購主管關係良好,但是產品品質不佳的供應商撤換掉所做的專案。簡單來說,就是以優化當作藉口,提出有更符合公司利益的供應商或採購策略,達到說服所有人必須要更換供應商的最終目的。因此顧問公司的報告通常必須具有說服力、邏輯清晰易懂、化繁為簡的呈現給客戶。

想了解更多可以參考商周的這篇文章: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25457

顧問的工作內容千變萬化,沒有心理準備的人建議先左轉!

問題四:電腦公司有華碩跟宏碁,那顧問公司又有哪些呢?

顧問確實在台灣是個相對陌生的產業,因為他並沒有直接面對消費者,所以大多數的人通常不知道這個行業的存在,更不用說知道有哪些公司。

下面簡略介紹部分顧問公司,然而世界上顧問公司多如牛毛,大大小小都存在,要包含全部在這邊有點困難,若有興趣知道,也可以另外找特別介紹各家公司的文章來看,過去已經有非常多人寫過相關的文章。

首先一定要政治正確的介紹自己的公司——弗若斯特和沙利文 (Frost & Sullivan)。

敝公司是一間成長諮詢公司,主要是利用各種方法幫助企業成長,例如併購、上市、市場進入、新科技調查應用等等等等等,產業則是包含從航太軍事、健康醫療、化學工業、資通訊科技到政府的政策建議等等都有。總部位於加州矽谷,是個以科技產業為主的公司,雖然在台灣稱不上是廣為人知的顧問公司,但是在一些特定市場表現非常強,以亞太區為例,日本、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中國都非常的知名,雖然 Frost & Sullivan 早在 90 年代就有與台灣客戶往來,但是於 2011 年才設立辦公室。

除了敝公司外,大多數人公認的三大 (海外多稱Big 3,台灣多稱MBB) 有兩大在台灣有設立辦公室,分別是麥肯錫 (McKinsey, MCK) 以及波士頓諮詢公司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另外一間貝恩 (Bain & Company, Bain) 則沒有在台灣設立辦公室。我想 Big 3 應該已經有許多文章介紹過,就不再在此延伸。

在顧問公司中,年營收最高的則是埃森哲 (Accenture, ACN)。雖然在台灣設有辦公室,但近年似乎因為營運重點轉向中國,因此較少有台灣這邊相關的消息。

上面有提到 Big 3,那也不得不說說想要跨入諮詢顧問產業的四大( Big 4, EDPK) 會計師事務所——勤業眾信 (Deloitte)、資誠 (PwC)、安永 (EY)、安侯建業 (KPMG)。四大在國際上的營運方式偏向加盟,意即各個國家的事務所加盟他們的品牌,然後掛名在該國經營,這也是為什麼四大有幾間在台灣和中國的中文名稱不同。然而,雖然稱為四大,而在全球的覆蓋率也很高,但是就我在四大顧問部門任職的朋友的經驗,他們幾乎都只有服務當地市場的客戶。

IBM 則是另外一個較常在台灣開顧問缺的公司,IBM 顧問服務主要為利用 IBM 的產品,替客戶整合相關的系統,較少跨足與 IBM 本身產品較不相關的領域。類似的公司有例如 Capgemini、Siemems 及 Cognizant 等等,Siemems 據我在該公司擔任 HR 的同學解釋,他們主要據點在德國,儘管在中國、美國等國家也有設點,但相對德國則較不知名。

Mastercard (formerly APT) 是另外一家目前在多數求職者眼中較為亮眼的顧問公司,以我個人看過的案例,其顧問服務主要是利用其財務資訊去建議客戶在商業上的策略。例如不同年齡層對於某類金融商品的價格彈性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公司有微拓 (beBit),該公司的方法論應該是最吸引求職者的地方。

其他族繁不及備載,也有很多人已經寫過相關的文章,在此就不多介紹。

顧問公司有很多,在進入顧問產業之前記得先好好的了解各家公司!

顧問公司領域定位圖:許多公司都可以叫做顧問公司,深入了解其中差異非常重要

問題五:聽說顧問天天都在飛,各個都是不折不扣的空中飛人?

到海外出差對於很多人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我曾經遇到許多實習生跟我說進入顧問公司可以到不同的國家出差是其中一個要進入顧問公司的主要動力!但是,公司當然不會沒有原因的讓顧問們亂飛,機票跟住宿還有可能產生的相關差旅費用那麼貴,其中當然少不了效益上的計算。有些顧問天天都在飛,有些則完全不需要出差,客戶的類別、案件的種類、公司的組織架構等等都是影響一位顧問能否成為空中飛人的因素!

以我個人為例,雖然有九成的專案都是海外客戶,但並非每個專案都會有差旅需求,除了 Frost & Sullivan 多數專案都不需要 on-site 以外,主要專案的目標國家幾乎都有同事可以協助處理當地任務,在將近兩年的職涯中,海外差旅的機會並不如多數人想像中的多。然而若是前面提到,在 Cognizant 的朋友,因專案類型,他一年四季幾乎天天都在搭飛機。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職能,在 Frost & Sullivan,較資深的顧問為了提案、開會等等還是常常需要出差的。我之前到日本出差時,遇到一位新加坡的資深顧問,他就告訴我他在到日本前已經在韓國待了一周,隔周又要去泰國待兩周,加上在日本的三周,他整整一個多月都沒機會回家超過一個周末。

能不能當空中飛人除了看緣份也要看公司的服務領域而定。

(下篇待續... ...要去忙了 😛)

--

--

林雨弘 Y.H. Lin

我是以前想成為職業鼓手,最後卻變成管理顧問的滑雪愛好者,然後我轉職了!